李园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指明了新时代构筑共产党人精神特质、彰显政党形象的重要途径。“两路”精神作为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青藏、川藏公路的修筑和养护的具体实践。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将“两路”精神概括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为深入理解“两路”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在青藏、川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之际,科学阐释“两路”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对研究新时代新征程继续传承和发展“两路”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两路”精神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集中体现
“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在修建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过程中形成的优良精神品质,源于特殊历史时期和有着“生命禁区”之称的特殊地域环境,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筑路守路养路的具体实践。
上个世纪50年代,在党中央毛主席“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号召下,十八军将士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脆弱的补给条件,第一次喊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将其作为必须要发扬的五种革命精神之一,充分肯定了这种这种不畏艰苦困难,不惧牺牲挑战的大无畏精神。在川藏、青藏公路修筑的具体实践中,筑路者们身处青藏高原,面临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高寒缺氧、恶劣的自然环境,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克服重重困难,展现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勇气和毅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筑路英雄们看来,青藏、川藏公路的修筑,是为了巩固国防、维护祖国统一,是为了解放各兄弟民族的崇高革命理想,手中的铁锤、钢钎、麻绳就是他们的武器,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两路”的贯通,为西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总长4360公里的青、藏川藏公路修筑过程中,先后有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用“不怕苦、不怕死”的大无畏英雄气质,成为了激励筑路军民攻坚克难,夺取伟大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两路”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中,筑路军民展现出的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特质。首先,“两路”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当时的西藏,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广大筑路者不畏艰难,不怕困苦,迎难而上,面对严峻的自然环境,顶严寒、战酷暑、抗缺氧,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将崇高理想信念和艰苦复杂的筑路使命联系在一起,展现出了对理想信念的忠贞以及敢于“硬骨头”的斗争精神,在与艰苦困难抗争中彰显了“敢叫日月换新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两路”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筑路者们,在面临崇山峻岭、高寒缺氧、工具简陋等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展现出的坚韧不拔、英勇斗争、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坚韧不拔的品质在“两路”精神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困难的克服和挑战的接受上。面对崇山峻岭、高寒缺氧、工具简陋等困难,筑路军民们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和克服。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勇气和毅力,扎根雪域高原,不畏艰难险阻,打通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禁区,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创造了“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筑路奇迹。在“两路”精神的指引下,筑路者们展现出了对崇高理想的坚定追求和执着坚持,以“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初心,一边进军一边修路,顶风雪、冒严寒、抗缺氧,克粮荒、战顽敌、斗反叛,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川藏、青藏公路的贯通,为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敢为人先的品质是“两路”建设者们在面对恶劣自然环境、技术难题和生命威胁时展现出的坚定决心和无畏精神。在“两路”建设初期,自然环境恶劣,物质条件极差,生活条件艰苦,由于设备和技术的限制,许多看似难以解决的困难摆在了建设者们面前。筑路军民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勇敢地面对挑战,积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与技术人员一起研究问题,发动群众智慧和力量,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找到了许多有效的施工方法,如“肩上斜面倒土法”“脚踏双面锤石机”“双引线放炮法”等。这些创新方法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了施工风险。
三、“两路”精神展现了各民族水乳交融、血肉相连、团结互助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川藏、青藏公路的建设,不仅为西藏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更为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条公路的修建过程中,各民族群众团结协作,共同克服了种种困难,体现了“两路”精神中的各民族水乳交融的精神特质,展现了各民族水乳交融、血肉相连、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种民族关系,是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在修建川藏、青藏公路穿越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面对少数民族群众朴素的山水自然观念,各民族群众不仅要克服地理上的障碍,还要面对文化上的差异。公路修筑过程中各民族群众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们尊重彼此的文化,理解彼此的需求,支持彼此的工作,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各民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公路修建过程中,各民族群众不仅要克服地理上的障碍,还要学习彼此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了工作效率。这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精神,体现了各民族群众之间的团结协作,相互尊重、理解、支持,各民族群众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两路”精神中的各民族血肉相连的精神特质,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体现,对于推动铸牢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族工作,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深入挖掘“两路”精神中的各民族血肉相连的精神,弘扬和发展这种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取得新的伟大成就。
四、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川藏、青藏公路的顺利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展现了“两路精神”的顽强拼搏和甘当路石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对祖国事业和国家边疆稳定的坚定与忠诚,也体现了敢于担当、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赓续和发展“两路”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经略西藏,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体现。这种精神凝聚了西藏各族人民的奋斗力量,鲜明地展示了党的为民情怀和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充分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其次,“两路精神”所体现的顽强拼搏和甘当路石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国家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无私奉献,蕴含着坚忍不拔、英勇斗争的扎实优良作风,是激励西藏干部群众砥砺前行的永恒动力。
最后,“两路精神”所体现的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精神风貌,融合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自觉,增进了各民族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成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发展的精神基因。
“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形成的精神特质,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促进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促进包括藏族人民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生活幸福的不懈努力。回顾西藏7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两路”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科学性、宗旨性。修筑“两路”的最本质的出发点是要巩固国家边防安全,改善人民落后的生产生活状态,始终蕴含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共同奋斗共同进步的理念,在新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继续弘扬和传承。
(作者系山南市委党校理研室主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