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市第三实验幼儿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一座座教学楼、宿舍楼拔地而起,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普及,“高大上”的塑胶操场……乃东区中学发生的这些变化,没有人能比乃东区中学副校长次仁体会更深。
“我们学校的变化太大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乃东区中学副校长次仁难掩内心的激动和自豪,在校工作32年,他见证了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
1989年,次仁从山南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乃东区中学任教。“那时的学校是土坯房,操场地面凹凸不平,教学设备简陋,用的全是旧桌子、旧椅子。孩子们参加室外活动,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部分孩子由于住的较远,早晚两头跑、上下学两头黑。”次仁回忆说。
近年来,乃东区中学新建了教学楼、宿舍楼,建设了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音乐教室等功能性教室,建立了学校自己的网站和教学资源库,(下转第三版B)(上接第一版B)尤其是新建了400米标准环形塑胶运动场,包含两个室内外篮球场,满足了孩子们室外活动及学校集合集会的需求。
时代的变迁,改善的不只是学校的环境,教师学历和教学能力也逐年提高。
次仁工作时是大专学历,在当时已属高学历。2000年起,学校开始招录本科生任教,教师人数也由1994年的25名增长到现在的134名。课程也更加丰富了,除了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新增了英语、科技、综合实践和道德与法制等学科,成立社团12个,设置民族文化长廊、红色文化园地,借助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力量,开展“高原书屋”“笔友计划”等活动,通过“名师工作室”引入内地实验器材,增强学生电学实验的体验感,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如今,每年乃东区中学都会安排老师到北京、上海、温州等地跟岗培训,武汉西藏中学、武汉市汉铁初级中学等多个盟校也会派专家到学校做讲座、进课堂指导,“引进来”“走出去”不仅提升了老师们的教学水平,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以前,教师一人身兼多职,一人带几个班教几门课。现在老师多了,师资力量得到了加强,进修机会也多了。”次仁说。
乃东区中学的发展,只是山南市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山南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市进一步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为每一个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立志成才,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山南从仅有一所小学(帐篷小学),发展到全市各级各类学校415所。
走进乃东区实验小学学生食堂,每个学生都有专属座位,学生依序排队打完饭后回到座位开心用餐。五年级学生旦增措姆说:“学校的饭菜很好吃,早餐吃的是营养餐,中午和晚餐菜品很多,我们都非常喜欢在学校吃饭。”
走进市第三实验幼儿园,园舍设计新颖,小巧玲珑,环境优美。玩具柜、厕所、盥洗室一应俱全,民族活动室、创意美工室、亲子阅览室、益智室、图书室等功能室齐全,活动室宽敞明亮,处处展现了现代化的特色。
优美舒适的环境,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探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孩子进幼儿园两年多了,我每天都能看到他的变化,学会了说普通话,也变得更加自信、更加阳光了。”80后家长德女士满意地说。
70年沧桑巨变,今日的山南教育事业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每一位教师和家长以及学生都是教育改革的亲历者、见证者、受益者。山南的教育事业正在继续以改革进取的姿态,书写好教育的奋进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