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今年,我市共有整合扶贫项目191个,总投资15.03亿元。截至6月27日,全市统筹整合项目开工复工177个,开工率达93%。制定出台《山南市关于开展消费扶贫活动的实施方案》,探索“网红+社交平台”“微商+社交平台”“县长带货”“地摊经济”等模式,积极参与百名县长“文旅助农”等直播形式进行扶贫产品营销,促进扶贫产品销售。截至5月30日,全市消费扶贫金额达到584.87万元。
精准组织劳务输出。统筹整合400万元以下项目96个,其中有82个技术含量不高、施工难度不大的项目交给有资质的农牧民施工企业(队)实施。组建农牧民工联队432个,带动农牧民组织化转移就业2.67万人、创收1.8亿元。同时,注重加强技能培训,今年以来全市投入培训资金1042.355万元,培训各类劳动力3916人,其中订单培训511人、以工代训1079人。
巩固“三保障”成果。义务教育保障方面,全市义务教育在校生36256人,小学入学率99.99%、初中毛入学率102.6%。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98%。2017年在全区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全市没有一个家庭因学致贫,也没有一个学生因贫辍学失学。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先就诊、后结算”全面推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今年以来,全市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报销505人、报销费用490.25万元,医疗救助贫困人口1387人、报销费用693.06万元。各县(区)设立不少于50万元的大病预借资金。住房安全保障方面,2016—2019年累计落实危房改造资金6537.06万元,完成改造4423户,全市农村危房实现清零。全市农村饮水工程点和县城自来水厂水质检测合格率达100%。
注重发挥产业效益。全市“十三五”规划扶贫产业217个,都已开工,完工187个,完工率86%,完成投资40.4亿元,受益人口达2.8万余人,实现产业脱贫人数16850人。
强化搬迁后续扶持。全市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125人。共为21个搬迁点配套建设产业项目29个,投资约8.5亿元,加查莫热坝搬迁安置点总投资3487.6万元,实施了生态养殖、经济林种植等配套产业项目。截至2019年底,通过农林产品销售、劳务用工等带动搬迁群众增收200余万元。
持续激发内生动力。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者”“民嘴讲堂”等宣讲队,以入户宣讲、播放音频宣讲等形式,切实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脱贫攻坚政策的宣讲。截至目前,累计开展脱贫攻坚宣讲51万场次,受教育群众115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