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万李
我叫巴桑达瓦,桑日县绒乡程巴村人,1977年出生,是山南旭日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现在还经营着旭日苗圃基地。现在的我,事业小有成就,在村民中也有了威望,这都要感谢改革开放,给我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平台,更要感谢党的好政策,给我这么好的机遇和无限的勇气。
我“下海”的时间比较早。1991年,家里卖了牛羊,给我凑了500块钱,办了洛木村第一个小卖部。当时,在西藏,特别是在农村,能买的东西还是很少,就火柴、方便面、糖、盐和烟等等。
当时我和爸爸还在4个自然村里(后来4个自然村合并为程巴村)播放录像带,放藏语版《西游记》,看2个小时收5毛钱,很受村民们欢迎。每场都有40多个人看,房间挤不下了,还有村民趴在窗户上看。
我开了1年小卖部,挣了些钱。有了一定的积蓄,也见了一些世面,不再满足于在村里待着,开始出去学木工、学画画,出去打工。
我干过木匠、修过房子、卖过家具,直到2000年,买了一辆车子跑运输。
那时候,市里、县里项目都不多,活很少。零零散散跑了三年的运输,我去了错那县电信局当司机。
我事业发展的转机是在2006年。那年,西藏开始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我意识到我的机遇来了。回到乡里,正好也缺技术人员。当时西藏扶贫基金会给我提供两年的工具和费用,
我把乡里的闲散人员集合起来,开展了2期共36人的培训班,教他们泥工、瓦工、木工和彩绘等技术。2008年,我从绒乡农行营业所贷款20万元,以这36人为基础,成立了农牧民施工队。
施工队成立之初,我们有2台挖掘机、1台装载机,到2010年的时候,施工队年收入近80万元。当时,施工队资质有限,参加不了大项目的招投标,只能承接50万元以下的小项目,平时没项目时,就靠着出租机器创收。
2009年,得知桑日县启动了对程巴村闲置土地和单产较低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将实行统一承包、规模经营,我就到县政府和乡政府,申请承包土地,办一个小型农场。村委会研究并报县里批准后,我以每亩地每年480元的租金,承包了整合后的728亩地,种青饲玉米,雇村里人打理,也给村民带来了收入。
2012年以后,市里、县里的建设项目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宽松,我知道我们的农牧民施工队必须要“升格”了,便注册了旭日建筑公司,注册资金811万元,终于有资质参与大型项目建设了。到现在,我们公司有40多名员工、22台机器,除了在桑日县,其他不少县的项目也在做,平均每年都有四、五千万元的工程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提倡环保、重视环保,也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脱贫攻坚,这启发了我。我发现,桑日县境内没有大型的苗圃基地,如果我们做这方面的事,既能满足桑日县域内苗木需求,也可以吸纳贫困户,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通过积极争取、主动对接,2017年11月,桑日县程巴村苗圃基地动工建设。基地总投资1400万元,自治区、市、县配套了350万元,我们贷款了980万元,国家的政策好,贷款利息特别低。
截至目前,我们苗圃基地已经发放了370多万元的工资,带动了包括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当地村民就业。等项目实施后,预计还能带动全县30—60户的贫困户。
一路走来,我想说,我的每一步选择和发展,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也离不开改革开放为企业创造的宽松环境。否则,像我这样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来说,怎么有现在的发展呢?怎谈得上回报社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