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雅砻,金色铺满大地。
车出泽当镇,驶过横跨雅鲁藏布江的泽当大桥,不到五公里,便来到了创出“滴新经验”的乃东区结巴乡滴新村。
看到记者来了,一个憨厚的汉子顾不上擦把汗水,快步向我们迎上来,介绍起乃东区结巴乡滴新村,他,就是扎西多吉,滴新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
寻找出路奔小康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结巴乡滴新村正是占据了“背山面水”的优势与泽当城区一江之隔。
离城区近,大家的眼界也是第一波打开的。
早在2001年,结巴乡在滴新村创办了砂石厂。可由于管理不善,不到两年就亏了80万元。
2003年,砂石厂倒闭了。
作为群众的“主心骨”、“领路人”的扎西多吉打心眼里着急,这亏的80多万,都是村民们的血汗钱。
“滴新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一定要让滴新村经济发展壮大起来。”
经过两年的沉寂,2005年,扎西多吉决定背水一战:贷款58万元,并将自己家里的车投进去,整合资金72万元,成立了兴隆砂石厂。
砂石厂成立了,可砂石厂的手续、销路和周转资金成了难题。
为了跑手续要资金,多少个日日夜夜,扎西多吉清晨出门日暮才归。
为了等到要找的人,他多少次连上厕所都不敢去,生怕错过了;他甚至糌粑随身带,饿了随时吃几口,继续去办事;
为了跑销路,他拉着一车车的沙子前往工地一家家的推销,手上的皮磨掉了,脸晒的更黑了。
就这样砂石厂的手续齐了,销路一点点打开,资金也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身为一个村主任,一定要为村民们做点实事,这样才有意义。”面对困难和压力扎西多吉时常这样勉励自己。
时间转眼到了2011年,在扎西多吉的帮助下滴新村路边商店和砂石厂商店相继成立。
2013年,在扎西多吉的建议下,滴新村又成立了江北农机具合作社、丰收种植业合作社、奶牛养殖合作社。
2015年,扎西多吉再次为扩充集体经济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朋友关系,集体出资,在泽当城区开起了惠民藏餐馆。
如今,滴新村集体收入已从当初的6000元猛增到2015年的1738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也由当初的72万元增长到现在的4000多万元。
以身作则做表率
滴新村合作社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监督,离不开扎西多吉多年来的探索和努力。
扎西多吉还明确,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村“两委”班子成员,不参与创收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这从机制上避免了个别班子成员插手合作社谋取私利的企图。
扎西多吉总是说村“两委”班子成员就是为村民、为群众服务的。
不仅要做好服务工作,扎西多吉还要求村“两委”搞好监督。
在一次例行检查中,扎西多吉率领的监督员们老远就听到石材场里一片吵闹声。
一位客户反映,订做的石雕有问题,而石材场坚称没问题,双方各执己见,争执不下。
监督员们了解情况后,立即对每一环工序进行检查。最后发现是工人阿旺洛桑在绘画时出现了偏差,导致雕刻出了问题。
监督员马上要求砂石场按照相关规定对阿旺洛桑进行处罚;并责成砂石场负责人立即按照客人的要求,重新制作石雕。
在扎西多吉和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各合作社运转有序,蓬勃发展,特别是几家创收合作社在有效的监督下,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呈现出争相赢利、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
11年来,为了解决部分群众中存在的“等、靠、要、小富即安”的思想,扎西多吉广泛开展教育动员走访活动,召开勤劳致富教育大会和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激发出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教育引导群众更新观念。
在原有4名致富带头人的基础上积极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致富带头人,并与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新路子,把发展本村集体经济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探索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子,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理清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
脱贫群众尽开颜
在滴新村,扎西多吉的威望很高,这不仅缘于他对村里的贡献,更在于他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和关爱。
米玛次仁和巴桑仁增就是扎西多吉的贫困联系户。
2014年,米玛次仁的妻子生病住院。扎西多吉得知情况后,立即带着6800元来到米玛次仁家中。
看到米玛次仁家破旧的房屋,扎西多吉二话没说,当场拨通了朋友的电话,要到了一些建房子的材料,并发动村“两委”成员为米玛次仁家盖起了新房。
“没有扎多书记,就没有我们家现在的好生活,我就依然戴着贫困户的帽子,他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啦。”说起扎西多吉,米玛次仁满是感激。
同样心生感激的还有原贫困户巴桑仁增。
“如果当时没有扎多书记出手相助,我恐怕也没那么容易走出困境。” 回忆起2012年,巴桑仁增说。
当年巴桑正忙着建新房,眼看着就要建好了,妻子突然生病了,钱只能拿去为妻子治病。
“只差四车石头就好了,怎么办呢?”这个困难一时间愁坏了巴桑次仁。
扎西多吉很快得到了消息,第二天他便找人拉去4车石头,帮助巴桑次仁盖好房子。
同样,对其他有贫困的群众,扎西多吉也是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
54岁的原贫困户格桑欧珠,家里有4个女儿,其中小女儿在上小学,还有2个女儿在上大学,老婆身体有病不能劳作,家里生活非常困难。
扎西多吉和村“两委”班子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安排他到砂石厂上班。
28岁的扎西,是砂石厂的拉沙工,高中毕业后几年都没有工作,一直在家待业。扎西找到老支书说明了具体情况。扎西多吉二话没说,直接安排他在砂石厂上班。
如今的他,年收入有4万多元。今年年初,他拿出积蓄,加上贷款,买了一辆货车运输起了石材。
扎西多吉说:“在滴新村只要肯干、不怕吃苦,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我们是不会丢下任何一个人的。”
11年过去了,扎西多吉家的磨面机、榨油机、加工作坊没了,130头羊、62头牛因为无暇顾及变少了;
而滴新村消除了一般贫困户,剩下的只有低保和五保户,群众的收入由2035元提高到15030元……
扎西多吉如今已经60岁,但他念念不忘的依然是村里的群众。
他说:“滴新村虽然是富裕村,但是脱贫致富的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如今,在他的带动和努力下,滴新村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摘帽,一个“党群联心、民族联心”的滴新村崛起在雅砻藏布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