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杜鹃花开满山坡的恰杂村。
一栋栋漂亮的民居、一条条整齐洁净的街道、一面面鲜艳高扬的五星红旗,村民悠然自得,牛羊成群惬意……偶入恰杂这个养在深闺、鲜少人至的小村庄,会有不小心闯入桃花源的错觉。
而几年前,恰杂村并不是这样一幅美景。
“以前,村民衣服的胸前和袖口总有一层油腻腻的污垢,垃圾围村,废物遍地,风一起,尘土垃圾飞满天。”这是措美县发改委主任加央对恰杂村的印象。
面对这样的景象,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次仁欧珠敬业精业,带领全村群众大力整治村居环境,经过多年努力,曾经的“脏乱差”如今变成了“洁净美”,恰杂村这个偏僻的穷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观念之变,从漠不关心到主动参与
2016年,措美县评选十星级模范村——恰杂村没有获得“环境美化星”,这让次仁欧珠坐不住了。
这些年,市里、县里、乡里开会,都要谈到环境保护、环境整治、乡村振兴。
“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要教育引导群众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主动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
次仁欧珠感触颇深,他意识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对于路远闭塞、思想落后、环境脏乱的恰杂村来说,是发展和振兴的头等大事。
如何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和市里、县里的决策部署?
如何带领群众改善恰杂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经过一番认真的思索,次仁欧珠明确了思路——
必须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首先从党员入手。次仁欧珠召开党员大会,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号召党员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着村民参与环境整治,树立健康向上的文明乡风理念。
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次仁欧珠做了不少“功课”:举办夜校和健康知识讲座等,向群众宣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环境卫生知识,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摒弃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陋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争做文明好村民。
党员做给群众看,干部带着群众干。次仁欧珠坚持每天带领村民认真打扫路面和房前屋后,带头捡拾山坡上的垃圾。恰杂村党员纷纷行动,主动清理村庄陈年垃圾,规整乱堆乱放的杂物,自觉担当起“宣讲员”、“保洁员”和“监督员”。
“以前家里的东西乱放,懒惯了,脏惯了。现在一天不打扫屋子,总觉得有什么事情没做完。”村民次仁多吉告诉我们,他家离村委会近,次仁欧珠会不定期来检查卫生,手把手地教他怎样摆放家具、日用品,怎样擦灶台,怎样摆放农机具,家里因此大变样。
“书记经历过3次车祸,全身大病小痛不断,一遇天气变化或者下雨下雪就会疼痛难忍,膝盖和腰都直不起来。”恰杂村党建指导员丹增罗布说,好几次劝书记回家休息,书记总是不听,坚持带着群众把村内道路和山坡的卫生打扫干净。
看到村里道路两旁被清理得干干净净,房前屋后整洁有序,越来越多的村民自觉加入到人居环境整治的大军中。
村子变得越来越干净,大家的心态也变了,主动维护村子的环境卫生。村民们的思想逐步统一了,人人参与提升人居环境的氛围在村里逐步形成。
制度之变,从无章可循到有令必止
这几年,经济发展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恰杂村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接入家家户户,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盏盏造型新颖、美观大方的太阳能路灯矗立在路旁,宽敞的村民活动场所和干净卫生的公厕让人耳目一新,村民们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拉家常,美丽、和谐的恰杂村十分温馨。
“有了成效,我们就得赶紧把成效巩固下来。怎么巩固?就是建章立制,纳入村规民约。”次仁欧珠说。
村里制定了环境卫生整治制度,每月15日和30日是恰杂村雷打不动的“环境卫生整治日”。
除了集中整治,次仁欧珠还统筹整合村里的102个扶贫岗位,将28人列为环境卫生保洁员,每周开展一次周边环境卫生打扫工作,让他们在捡拾垃圾的同时不定期在各组周边和公路沿线巡逻,发现有人乱倾乱倒垃圾就进行批评教育。
贫困户阿琼是环境卫生保洁员,她说,她们三人一组负责4组这一片区域。
“村民大会上,次仁欧珠书记会对环境卫生有贡献的村民进行表扬,对乱丢乱堆不良行为的村民进行批评。”阿琼告诉我们,这个办法很管用,环境卫生做得不好的村民都会觉得没面子,很不好意思。
“村里没人愿意当邋遢户,卫生环境改善了,自己住着也舒服。”阿琼说,大家都养成了天天打扫的习惯,村里几乎没有垃圾,工作不算累,只是偶尔有牛羊粪。
为了整治垃圾,次仁欧珠为村里争取了70个垃圾桶,每周对村里的垃圾进行一次集中统一处理。
“村里有了垃圾桶,还有了保洁员,马路边上栽了绿树,一到夜幕降临,路灯就亮了,感觉就像住在城里。”村民其米欧珠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不仅要改善人居环境,而且要改变旧有的、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次仁欧珠对村民乱砍滥伐就有规定。
原来,村民们砍柴生火、挖药卖钱、过度放牧,导致山上植被越发稀少,环境越发恶化,遇到降雨容易引发泥石流,起风容易形成沙尘暴。
次仁欧珠知道,改变村民们砍柴烧火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那两年,他和村民们口头约好,每家每户只砍伐必需的柴火,两年后,恰杂村全面禁止砍伐杜鹃等树木。
后来,结合村情实际,次仁欧珠制定了《恰杂村村规民约》,对保护野生动物、乱砍滥伐、破坏植被和草地等进行了明确规定,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培养村民文明生活习惯。
风气之变,从不以为然到理所当然
“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家干净整洁,但‘脏乱’惯了,就会不以为然。”
次仁欧珠说,他就是要把大家“不以为然”的风气,改为理所当然的“讲文明爱生活”新风。
除了依靠实实在在的“硬措施”,他探索出一些“软办法”,双管齐下做好人居环境整治。
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员和各组长不定期督导检查环境卫生;
他带领村“两委”每季度末组织一次各小组之间环境卫生评比活动,对排名靠前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设一等奖500元,二等奖300元。
六组的环境卫生一直是全村做得最好的。但这一次,一组的人居环境做得非常好,通户的小路都铺上了石板,显得更加干净整洁。
六组组长白玛加措感受到了压力,组里的村民都跑到他家想办法、出点子,争取在下一次评选中夺得第一。
就这样,七个小组排名靠后的查找原因,迎头赶上,各小组之间争先创优,全村人居环境整治热火朝天。
次仁欧珠还利用微信群,打造指尖上的“大监督”,让环境整治“动起来”。
二组的加措嗜酒,喝醉了就不管不顾。次仁欧珠是加措家的常客,反复耐心地劝他戒酒,搞好家里的卫生,加措家门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改善。
11月7日,次仁欧珠再次来到加措家。加措又喝醉了,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他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一幕。
晚上,次仁欧珠把照片和视频发到了组长群,并配上语音:大家看二组加措的样子,上次还表扬他,这次又变回原样了,大家不要向他学习。
“恰杂村不仅有各组组长群、双联户户长群,七个小组也有微信群。”六组组长白玛加措说,书记利用微信群,鼓励先进、督促后进。
“叮咚”的响声,闪动的微信头像,像是跳动着的警报器。发现问题“及时喊话”,整改完成“及时播报”,各小组对照先进,发现差距,相互“取经”,调动了全村村民的积极性和荣誉感,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
美丽乡村衍生美丽意识,村民文明素养不断提升。
“环境变美了,大家心情也好了。”村民尼玛笑着说道,以前,大家穿衣打扮“不讲究”,现在出门前还要打扮一番,衣服干净整洁不说,整个人都有了精神。
慢慢地,恰杂村形成了“人人讲卫生、户户爱清洁”的良好习惯和社会风气,家家户户东西摆放整齐,家庭环境整洁,房前屋后栽上花草,大家都享受着美丽的环境、美好的生活。
行走在恰杂村的石板路上,美丽乡村跃然而出,文明乡风扑面而来。
而恰杂村民们已不满足于环境改变,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在次仁欧珠的带领下,正以农牧民特有的纯朴和坚韧,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梦想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