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农牧民群众参加摩托车维修培训。 记者 次仁龙布摄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
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根本在于群众思想的转变。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
近年来,我市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决心,结合“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五下乡”等各项活动,切实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大多数贫困群众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真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越干越有劲头。
扶志
“扶志”,就是把贫困群众自己主动脱贫的志气树起来,激发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强烈愿望。
扎囊县沙布夏村60岁的村民西洛群培,腿脚带残疾,但在村委班子及驻村工作队的教育引导下,靠着自己会裁缝的手艺,制作氆氇、藏装和帽子等进行出售,实现了脱贫。前不久,他主动向村委会提交了退出贫困的申请。
他说:“现在党的政策好,自己又有手艺,孩子们也长大了,家里支出减少了,收入增多了,再戴贫困户帽子,我都觉得不好意思了,我要把这个名额让给其他更需要帮助的人。”
像西洛群培一样,依靠党的好政策,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了脱贫致富,并主动要求退出贫困的在全市还有很多。
近年来,我市积极培养明白人。结合“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等,全市党员干部深入全市11万户农牧民群众家中,面对面、一对一开展政策宣讲,理清家庭收入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为每户培养一个明白人。
结合这些活动,全市各级主要领导纷纷带头深入基层一线宣讲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切实转变观念,树立起靠勤劳双手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
此外,我市还通过创办夜校、培养百名农牧民政策宣讲员、干部走村入户上门宣讲等方式,深入、细致的做好群众思想教育工作,着力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主体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光荣脱贫、勤劳致富的良好风尚。
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了,思路也活起来了,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提高了。据统计,仅今年以来,全市共举行各类宣讲近3.8万场次,受教育群众达73万余人次;举办夜校4232期,全市550个村(居)实现全覆盖;党员干部走村入户上门做宣讲工作全市11万户农牧民群众实现全覆盖;全市187名农牧民政策宣讲员共开展宣讲教育260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16.5万人次。
受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发挥好贫困户脱贫主体作用是关键。
市民扎西多吉参加过烹饪专业培训,他说:“培训结业后,有好几家餐饮店联系我过去工作,最终我还是选择了自己开店,现在年收入有十几万元。”
像扎西多吉一样通过技能培训走上致富路子的人还有很多。
2016年,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户57844人中因缺技术致贫的有7115人,占12.3%。我市按照措施精准到户的要求,开展了贫困群众“万人技能培训”工程,扎实做好各类就业技能培训,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技术,同时抓好培训后就业工作,不断提高培训合格率和培训就业率。
洛扎县的次仁多吉参加了农牧民驾驶技能培训,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学习,圆满完成培训,拿到了梦寐以求的驾驶证。他说,有了驾驶证,以后就能更容易的找工作,跑运输每月工资可以达到五六千元。
2016年和2017年,全市共投入培训资金3781余万元,培训农牧民21192人次,其中贫困农牧民12855人次;2018年已投入培训资金114.8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19期。截至目前,全市农牧民群众经过培训实现转移就业9381人。大力实施“万人技能培训”工程和“双业”工程。今年投入资金701.85万元,培训劳动力237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002人。
与此同时,我市广泛推行扎囊县扶贫民工联队在我市的扶贫产业项目中参与劳务建设,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典型做法,提升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打工经济、务工联队在全市广泛兴起。
我市还进一步规范了联队组建,提出“五有”工作要求,确保有劳动能力群众通过务工实现增收。据统计,全市共组建扶贫民工联队429个,带动32650人务工,劳务创收11556万元,人均增收3539元。
扶智
今年,扎囊县吉汝乡沙布夏村的贫困群众都向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提交了自愿脱贫申请书,自愿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表示要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沙布夏村每年都有20多名大学生毕业,村子里形成了以家里能出大学生为荣的积极氛围。村党支部书记的女儿古桑卓玛更是在2016年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
在这个村,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通过读书来摆脱贫困越来越成为了一种时尚。
从2016年起,我市每年本级财政按照不低于25%的比例投入教育事业,2017年市县两级共投入财政资金近3.6亿元。
加强大学生资助,按照区内外本科生每生每年8000元和10000元,专科生6000元和8000元的标准对山南籍农牧民子女和贫困子女进行资助,按照每生每年15000元、20000元的标准对山南籍硕士生、博士生进行资助。2012年以来,累计落实资金16202.86万元,资助考上大学的农牧民子女29401人。
在这些利好政策的激励下,2012年以来,我市高中阶段教学规模逐步扩大,2017年在校高中生6670人,比2012年增长9.1%,2017年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6%。
“三省一公司”援藏工作队也根据各自的实际,纷纷开展了智力援藏、“组团式”援藏等各项举措并扎实实施,为山南的人才培养、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基层乡村,我市积极开展“健全村规民约、提升乡村文明、增强内生动力”活动,让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增强他们自强不息思想观念,提高致富本领和操持家务能力,培育造就脱贫励志、遵守法纪、掌握技能、勤劳善良、感党恩情的新型农牧民。
眼下,全市农牧区环境和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争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已成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心里热起来、精神抖起来、脑子转起来、身子动起来,积极自主脱贫,勤劳致富共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