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二上”是我市实施的支教交流模式,即从市直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县(区)、镇学校支教;县(区)、镇中小学、幼儿园选派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乡村学校教师到县(区)、镇学校交流;县(区)、镇学校教师到市直学校交流。
下派交流——
给基层教育注入新活力
走进错那县错那镇小学,一大群孩子正围着一名年轻的女老师,有说有笑。没有课堂上的严肃,仿佛就是一家人。
孩子们跟着老师的节拍唱着、跳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挂满了纯真的笑容……
老师全名文志会,今年“二下二上”支教交流,她和市里的其他四名老师来到了这里。下派前她是市实验幼儿园的一名教师,现在负责的是三年级的英语课。
错那镇小学共有6个班级,183名学生,大多数孩子来自农牧区,普通话水平较低。
“刚来的时候,我和学生们基本上都没有办法交流。”文志会说到。
“英语、藏文、普通话三种语言搅在一起,如何让孩子能学好?那一阵子是让我非常痛苦的事。”文老师说。
语言关不解决,就更谈不上在三年时间内要提高孩子们的整体学习成绩了。
在困难面前,文志会并没有退缩,她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于是,在课堂上播放带英文的短片,有时候还拿着实物到课堂上去,让孩子更清楚明白。
除此之外,文志会还经常在课堂上应用肢体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意思。
“来自农牧区的孩子大都独立性强,在学习上也比较能吃苦,经过三个月的相互磨合,现在基本上交流是没有问题了。”文志会说。
错那镇小学党支部书记格桑强巴说,下派来的5名老师,不但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还促进了学校其他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学校以前的老师大多用粉笔书写,现在很多老教师也学会了应用电子白板,大大提升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格桑强巴说。
上来跟岗——
让优秀经验得以传递
教学的交流与改变,也同时发生在市实验学校里。
在市实验学校五年级办公室内,来自错那镇小学的边巴老师正和结对帮扶的格桑巴珠老师一起研究藏文课教学方法。
边巴说:“我从事藏文教学工作已经20年了,今年8月份到市实验学校跟岗学习。来这后,学校和格桑老师在生活、工作等各方面都给了我很多帮助,让我学到了很多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和边巴老师一起来实验学校的还有教一年级语文的谢婷婷。
“在学习交流期间,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学校‘培优补困’的教学方法。对接受能力较强、学习较快的孩子布置难些的作业,而对进度稍慢的就布置比较基础的内容,这样在最大程度提升孩子成绩的基础上,保证其他孩子不掉队,以后回去了我一定会采用这一方法。”谢婷婷说。
和谢老师结对帮扶的老师是有16年教龄的市骨干教师米玛。“在和谢老师结对帮扶的同时,更加促进了互相学习。”米玛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格桑强巴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还将通过下派老师讲公开课和‘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来提升当地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我市目前‘二下二上’组团式支教交流涉及7个县、35所学校,109名教师。市教育局将牢记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要求,进一步部署和督促好‘二下二上’工作,切实提升我市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志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