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17年,市“双业工程”办公室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己任,大力实施贫困农牧民“万人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创新创业等工作,着力开展智力扶贫、创业扶持、服务民生工作。
强化目标责任,健全保障机制。召开全市“万人技能培训”计划安排部署会议,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农牧民转移就业创业培训目标责任书,切实把任务分解到基层,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和实行“月统计、季调度、年总结”的工作督查制度,以督查报告或专报形式进行了意见反馈,督促各县(区)加快工作进度。适时召开全市“双业工程”工作现场会,进一步明确了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创新创业、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工作要求,有力推动了目标任务的落实。落实市本级财政安排配套资金500万元、各县(区)按财政收入比例预算专项资金共计930.78万元,提供群众就业创业的资金扶持,为推动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强化素质提升,开展技能培训。以“万人技能培训”为目标,先后投入资金2227.835万元, 开展了以汽车驾驶、挖掘机操作、装载机驾驶、建筑施工、藏汉烹调等为主的各类培训274期,共计1067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494人,培训合格率达到了83%以上,特别是通过“送培入村”开展的45期1470人的培训合格率达到了95%以上,增强了劳动者的就业创业本领。
强化就业转移,提供服务平台。先后3次深入基层走访调研,进一步掌握农村劳动力家庭和失地农民就业、农牧民培训跟踪及安置就业等情况,对就业困难人员及大中专毕业生进行拉网式摸底调查,重点了解培训意向和就业愿望,为实施分类帮扶计划奠定了基础。及时掌握企业的岗位空缺数量、工种以及技能人才用工等情况,落实企业空岗报告制度,加强岗位对接和培训需求对接,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需求的人员实现就业计划。组织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培训、送服务、送岗位”的“五送”上门就业服务活动。通过洽谈会与68家用人单位达成574名群众的就业意向。先后深入125家企事业单位收集空岗信息1235条,有效对接870名群众转移就业;开发就业岗位1520个,免费职业指导1467人,职业介绍1652人,对接成功104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
强化援助帮扶,推进创新创业。以建立创业人才信息库为抓手,认真落实创业援助帮扶政策。充分挖掘社会人力资源和优秀创业项目,先后建立了12名创业专家导师库、23名创业专家信息库、56名城区创业人员和66个优秀创业项目库,全面掌握326名有意愿创业人员基本情况。确定了14个总计438万元的项目资金扶持,确保创业扶持政策有效落实到所需帮扶的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创新创业项目上,助推各类创业项目从小到大、由弱变强。
强化创业氛围,加大宣传营造。利用“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就业政策宣传周”“企业招聘月”等时机,通过印发手册、发放宣传单以及电视、手机报等媒体,向群众广泛宣传国家及地方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通过下乡调研、召开座谈会、专题讲座、发放宣传单、制作室外广告牌等形式,广泛宣传各级创业政策,提高创业者对创业政策的知晓率。先后向农牧民群众发放藏汉双语宣传册9000多份、宣传单18000多份,发送行业手机报24条。同时,先后为2425名正在创业或有意愿创业者举行了以“创业精英为基层创新创业者传经送宝”为主题的“双创”先进典型巡回分享会,为200多名职校毕业生开展了以“树立自信 积极就业 投身创业 实现梦想”为主题的创业指导讲座,举办了200名人员参与的山南市创新创业论坛活动,协办了全区“双创”先进典型报告会活动和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