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扎玉服装加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 柯建华 摄
缝纫机快速运转、裁剪工剪刀挥舞、工人们穿梭忙碌、一堆堆成品校服摆在了案头……走进浪卡子扎玉服装加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浪卡子扎玉服装加工有限公司,其实是一个今年6月才成立的小服装加工厂。
一个刚成立3个多月的小厂,为何却有如此火热的景象?近日,记者来到浪卡子县张达乡扎玉村,一探究竟。
找优势做产业
羊卓雍措,以其悠久的历史传说和旖旎的湖光山色,受到世界游客的青睐。
近年来,在“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及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浪卡子县交通主干沿线群众依托羊卓雍措资源,开发旅游业,农家乐、餐饮、住宿、运输等行业迅速发展,不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而同在羊卓雍措边的张达乡扎玉村,却因距县城120多公里,群山阻隔、交通不便、游客不多,旅游业还未能形成效益。
全村190户1047人,贫困户就有38户157人。守着“聚宝盆”却无事可做,村里很多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务工。
看着这样的状况,村委会一班人常想:能不能找到一条适合村情的发展路子, 打造一个就业平台,帮助解决群众就业。让村民们不用出去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下转第二版C)(上接第一版C)
然而,这谈何容易。不仅要符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市场需求,还要争取全村群众的支持……
“我们这里别的不多,就是裁缝多。”扎玉村第一支部书记拉姆次仁对记者说。
据了解,扎玉村仅裁缝就有180多人,家家户户都搞编织,很多人到外地务工从事的也是与裁缝相关的行当。同时,由于这些人常年在外务工,掌握了一定的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资源。
“这就是优势。在村里办一个服装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上班。”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后,这个想法初步成型。
当村委会一班人把这个想法与村民一说,村民都十分支持,一拍即合。
说干就干。
小厂子大前景
达瓦罗布,现任扎玉村村主任。经过群众选举,素有威望的他成为了浪卡子扎玉服装加工有限公司的第一任经理。
“一开始,我们就把服装厂挂靠在羊卓投资公司名下,注册了公司,方便以后的发展。”达瓦罗布告诉记者。
没有厂房,就在村里租一间群众的空房子做厂房。厂房面积不大,总共也就三四百平方米,里面有裁剪台、缝纫车间、成衣仓库以及原料仓库……达瓦罗布带着23名工人,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
庆幸的是,项目得到了浪卡子县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这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270万元,目前政府已投入166.18万元,主要用于购买设备、布料,对工人进行培训等。”浪卡子县人大副主任、张达乡党委书记张锁平介绍说。
今年6月10日,扎玉服装加工有限公司正式开业了。别看才开业,但订单还不少。
“现在,已经承接了周边学校5600套校服的订单。”拉姆次仁说,“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非常高,从开业到现在已经生产出了3000多套校服,每套120元,质量比外面的好。”
现在,随着旅游规划项目的不断开工建设,扎玉至空港的公路也在建设中,服装厂的前景也随着旅游开发的加快而明朗起来。
“路通后,我们将扩大生产范围,借助拉萨的资源进行订单加工,做旅游产品,同时承接县民政救灾物资订单。”说起以后的打算,达瓦罗布信心满满。
强带动受欢迎
“现在,周边乡镇都想依托我们的服装厂建立加工点。”张锁平说。
尽管才起步,但这个小厂子的影响力却不小。
最为关键的是,这个小厂子,为村里的贫困群众提供了不用远离家门,就可以实现就业的平台,也为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开辟了新的路子。
现在,厂里的23名工人,能拿到每月保底工资1000元,外加计件提成,收入还是较为可观。
裁缝尼玛扎西一家4口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一直外出打工。他告诉记者,外出打工虽然收入比较高,但除去开支外,一年也就剩下5000元左右,现在在厂里工作,家里有什么事还可以帮忙,挺好。
益西赤列是厂里的裁缝,也是管理人员。“以前在拉萨做藏装,一个月能拿3000多元,现在可以拿到近4000元,再也不想出去打工了。”他说。
能在家门口就业,谁都不愿背井离乡。
由于现在的订单还较单一,达瓦罗布等人就想着要开发新的产品,做藏装、帽子、鞋、包等,在今年拉萨雪顿节上,厂里做的藏装还参加了展览。
“我们要全力以赴把厂子做大做强。发展壮大后,还能吸纳更多的群众进行就业。”达瓦罗布告诉记者。
在这一方偏远的山村,因为这个小小的服装厂,带动着所有的人,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带活了这一方经济。
“等扎玉至空港的公路修好后,我们还要搞旅游开发,带动贫困群众,把服装厂做大,积极转变群众等靠要思想,带领更多的人脱贫致富。”拉姆次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