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蜡烛”来比喻教师,更有人用“春蚕吐丝”来感叹教师的无私奉献!而在全市数千名教师中,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许永远不能感受到“桃李满天下”的喜悦;他们没有寒暑假,日复一日地充当着教师、医护人员、保姆以及家长的多重角色。
他们,就是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他们用自己的浓情和挚爱,诠释着师德大爱,争做“四有好老师”。
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他们。
次仁拉珍“妈妈”——无声的世界,无边的爱
次仁拉珍,个子不高,圆圆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
以前在桑日县教学的时候,她的课堂上总是充满欢乐,而在市特殊学校,她的课堂却是格外安静。
作为一名语言康复教师,次仁拉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听到孩子们开口说话。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她在市特殊教育学校一待就是几年,把特别的爱,给了这些特别的孩子。
她原本在桑日县教学,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招聘通知,便毫不犹豫的过来了。
刚来的时候,次仁拉珍很不适应,因为这里的学生不会像普通学校的学生那样能够很快接受新生事物。特殊学校的学生,仅仅是说好一句完整的话,也要反复练习上百次。
孩子们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思,老师们只能“猜”。
为了能和孩子们沟通,融入他们的生活,老师们没少进行“补课”。
“时间长了,我们就懂得观察孩子们的表情、神态和语言了。孩子们听不懂我就慢慢讲,如果还是听不懂,我就停下来,先放松他们的心情,跟他们做游戏,之后再慢慢讲给他们听。”次仁拉珍说。
课堂上,也有一些“不听话”的学生。
在次仁拉珍的印象中,有这样一名学生,让她深受感动。
“扎西边巴来学校时只有7、8岁。”次仁拉珍说起了小扎西边巴刚进校园时的生活。
“他的智力发育不成熟,谁的话也不听。”
“他很调皮,经常欺负老师和学生,但是我们所有人都会让着他。”
“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你就不会觉得苦。”次仁拉珍谈起了自己对于学生的“教育经”,她总是这样说。
果然,在学校仅一年,奇迹就出现了:扎西边巴变得乖巧了,聪明了!
“我记得那个假期,扎西边巴的父亲来接他回家,他却跑了回来,他说他舍不得离开学校,哭着闹着不肯走。”次仁拉珍向记者说起了那段回忆。
后来经过次仁拉珍的劝说,扎西边巴才依依不舍地跟着父亲离开了校园。
小树苗需要细心呵护、耐心培育。教师们在这里就担任起了照顾这些“小树苗”的职责,他们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场所,让学生的校园生活如同家一般温暖。
“我对来到这里从没有后悔过。”次仁拉珍开心地说,“现在,这里的很多学生还会亲切地称我为‘妈妈’呢!”
索朗平措“爸爸”——把如山的父爱奉献给孩子
特校的孩子,有的体格方面发育暂缓,有的听力损伤严重,有的智力发育不良。在这里,孩子们拥有着一张张稚嫩的笑脸,一个个灿烂的笑容,这里也是孩子们的避风港,他们在这儿茁壮成长。
“我们的学校像家一样。”
“学校有妈妈,还有爸爸。”
就是这些“爸爸妈妈”们在学生身上倾注心血,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起居,更教会了他们做人的原则。
索朗平措,一名聋声数学教师,原在乃东区颇章完小教书,在得知市特殊教育学校需要特教时,毅然过来了,当起了孩子们的“爸爸”。
索朗平措自己也有孩子,但更多时候,他把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他说:“虽然面对的学生比较特殊,但他们更需要呵护。”
为了这句“他们更需要呵护”,很多时候索朗平措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们照顾。有时候,索朗平措需要负责学生的安保工作,连周末假期都不能陪在家人身旁度过,但他却毫无怨言。
选择当特教,就是选择付出。索朗平措笑着说,“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价值,在工作中奉献力量,是价值所在更好的体现。”
当谈到身边的家人,索朗平措也是满满的感激:“有了她们的理解与支持,我才能全心全意在这里照顾我的学生。”
……
次仁拉珍和索朗平措,只是众多教师的一个缩影。
在市特殊教育学校,还有王红、拉巴次仁、索朗仓丹、索朗旺杰等更多的教师,他们常年在特殊的岗位上坚守着,用爱心、细心、耐心、恒心呵护浇灌着学生们,让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欢乐多彩、幸福和谐。
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罗布说:“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在尽心尽力的照顾孩子们,这让我很欣慰。作为校长,我也在尽全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开设更多的专业技能培训课,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