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 山南网首页 |
2016年8月5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边陲之乡满目春华
——洛扎县拉郊乡率先实现整乡脱贫
本报记者 柯建华 伍小龙 曹茜
 

图为镶嵌在藏南山谷中的洛扎县拉郊乡。 记者 普布旺堆摄

洛扎县拉郊乡,地处藏南边境,全乡仅有69户223人。

这里山高林密,风景如画,既是世外桃源,却也近乎与世隔绝。距县城112公里,今年之前都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

多年来,这里的群众除了国家边境补贴和固边富民补贴外,都靠着放牧和采挖草药为主要生活来源。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拉郊群众在县、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积极发展产业、找门路,促增收,全乡30户建档立卡脱贫群众今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98.47元,率先实现了脱贫摘帽,走在了全市脱贫攻坚战队的最前面。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换

一支支薄如纸、细如线的竹篾整齐地摆放在一旁,竹器手工艺人尼玛措姆席地而坐,熟练地将竹篾盘绕交叠,篾随手转,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显得灵动而欢快。

在尼玛措姆的身边,都是一大堆已经编织好的竹篓以及用机器打磨好的竹器用具。

从2007年起,尼玛措姆就开始学做竹木器的,但是由于做工比较粗糙,无法拿出去卖,一家三口便只能靠务农和政府补贴生活。

2011年,拉郊乡党委、政府为了扩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增加农牧民先进收入,便组织3个农牧民群众前往错那县进行培训。

尼玛措姆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多亏了政府,让我能够以竹器加工这门手艺养活我一家老小,我们家以后也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吃饭了……”尼玛措姆乐呵呵地说。

2016年上半年,竹木器加工这门技艺已为尼玛措姆带来了10000元以上的收入。

随后,拉郊乡党委政府还邀请1名竹木器加工技术人员来到拉郊乡,组织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学习竹木器加工技术,提高竹木器加工效率和产品附加值。

目前,拉郊乡30户建档立卡户中已有17户从事竹木器加工。

而为了拓宽竹木器产品的销售渠道,让这门技艺真正成为农牧群众致富的手段,拉郊乡党委政府决定以协会模式进行管理,农牧民群众在培训完后加入竹木器加工合作社,由合作社对农牧民群众的产品进行统一销售,到了年底根据销售份额对群众进行分红。

“竹器编织手艺在拉郊乡历史悠久,属于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群众只能采用自制自销的模式,竹木器的价钱和销量都很低,现在通过竹木器合作社进行集中收集,以50元到400元不等的价格收购竹木器,并安排专人销售,群众从中受益颇多。“拉郊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顾世超介绍说。

如今,竹木器手工艺已覆盖全乡,每家每户几乎都会在农闲的时刻制作竹木器。

据统计,竹木器为拉郊村群众每年创收不低于40万元,每户靠竹木器年增收2000到10000余元。

“现在我们竹器的销路越来越好,大家也越来越愿意去学习,大家在致富的同时,也让这门手艺也能够传承下去。”面对竹木器的发展现状,尼玛措姆感到十分欣慰。

除了积极推动竹木器加工产业发展,拉郊乡还将发展黑木耳种植产业纳入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范畴。

乡党委政府从建档立卡户中选出了2名农牧民学习黑木耳种植技术。截至目前,黑木耳的试种工作进展顺利。

加强就业援助力度

——助力全乡脱贫攻坚路

“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现在我们家的生活改变了很多,没有什么困难了。”村民次仁拉珍的感激之情在她已逐渐模糊的双眼中折射了出来。

2015年以前,次仁拉珍一家还是全乡最贫困的家庭之一。

次仁拉珍双目几近失明,无法从事正常的工作,丈夫普布次仁缺乏一技之长,也没有固定的工作,女儿还在上大学,儿子拉巴顿珠初中毕业后就前往拉萨打工,但3000元的工资对这个四口之家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女儿的学费生活费以及一家人的日常开支都是压在次仁拉珍身上的大山,日子总是紧巴巴的过着。

此时,洛扎县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役。

乡党委政府在了解了次仁拉珍一家的情况后,便着手为普布次仁解决了一个护林员的工作岗位,并将其纳入竹器加工合作社中,让普布次仁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

2016年新春伊始,乡党委政府又考虑到拉巴顿珠远在拉萨,不仅收入不高,也不方便照顾家里,便将拉巴顿珠召回来,并为他联系了拉郊电站项目部,拉郊电站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了拉巴顿珠。

2016年6月,拉巴顿珠在电站的组织下前往云南进行电工技能培训,培训后即可进入电站工作,工资达3000元/月以上,而在培训期间,拉巴顿珠不仅食宿全包,还能拿到2800元/月的工资。

如今,拉珍的女儿已顺利毕业,开始进行公务员考试,普布次仁和拉巴顿珠的就业问题得以解决,加上固边富民等政策补贴,家中的年人均收入已达到了12000元以上。

“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我们也能够有个幸福的晚年生活了。”说起未来的生活,次仁拉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与此同时,拉郊乡在建党立卡户原有的19个护林员、2名联防队员岗位的基础上,新增护林员岗位27个,野生动物保护员岗位6个,占全乡建档立卡总人口的63.52%,不断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拓宽就业渠道,为铺平脱贫攻坚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展结对帮扶认亲

——托起群众的脱贫致富梦

“如果没有古桑旦增书记,那就没有我们家的今天。”每每谈及自己的帮扶人,村民旦增尼玛总是心怀感激。

走进旦增尼玛的家,宽敞的客厅里摆放着一排精美的藏式家具,电视机、消毒柜等各类家用电器整齐的排列着。

“这些家具都是古桑旦增书记自己掏钱买了之后帮我们送过来的。”旦增尼玛的妻子加央拉姆指着柜子和沙发说道,“而这些家具都是我们以前不能想象的。”

旦增尼玛一家3口人,小孩在生格乡完小上小学4年级,因为缺乏一技之长,夫妻两人只能靠着政府补贴和采集药材虫草贴补家用。

但随着小孩慢慢长大,家里的经济也就愈加拮据。

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正式开展,乡党委书记古桑旦增成为了旦增尼玛的帮扶人,正式走进这个三口之家。

“书记平日里工作很忙,但每隔四五天就会来我们家看看,问我们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加央拉姆说。

考虑到旦增尼玛需要掌握一门技术才能确保脱贫致富,古桑旦增首先考虑到安排旦增尼玛学习竹木器加工。

可对于从来没有做过竹木编织的旦增尼玛来说,这样的细致活让他难以招架。

“我想学车,去跑运输……”当古桑旦增再次来到旦增尼玛家,旦增尼玛提出了自己的心愿。

古桑旦增便立即着手安排旦增尼玛进入市区学车,并四处找人安排旦增尼玛的学车时间,争取让旦增尼玛早日拿到驾照。

2016年5月,在古桑旦增多方协调下,旦增尼玛在6个月内顺利考取了驾照,并拿到了8万元的贷款。

旦增尼玛有了稳定的收入,古桑旦增便开始考虑到加央拉姆也有足够的劳动力,便安排了她跟随黑木耳技术员学习木耳培育技术,并为她发放150元/天的工资。

如今的旦增尼玛,通过自筹和贷款,购买了一辆中型货车,参与到本地建设,截至目前已为家里增收了4万余元,旦增尼玛一家人的生活也由此越过越红火。

在开展扶贫工作进程中,拉郊乡积极按照县级干部帮2户,科级干部帮1户,一般干部2人帮l户的要求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以干部的实际行动为贫困户托起脱贫致富的梦想。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南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18 邮发代号:67—21
地址: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乃东县泽当镇湖南路19号 联系电话:0893-7828933 邮政编码:856000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山南网(www.xzsnw.com): 备案号:藏ICP备 14000057号-1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娱乐时尚
边陲之乡满目春华
用专业书写忠诚
谋划精准援藏助力精准脱贫
严禁党员干部借子女升学名义大操大办
要坚持“三个原则” 增强“四种能力”
湖北“侨爱工程医疗队山南行”义诊启动
教育部赴藏考察组在浪卡子调研教育工作
普布顿珠看望慰问泽贡专用公路工程建设者